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突破关键技术,她做到了!

日期:2021-06-03 11:29 点击量:

2016年11月1日,在轰鸣声和欢呼声中,两架我国先进的第四代重型隐身战斗机现身珠海上空,将当天的航展氛围推向高潮。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机,这次不到两分钟的亮相堪称惊鸿一瞥,极大振奋了现场民众的精神和全国人民的国防信心。
 
鲜为人知的是,飞机整体隐身性能与飞机天线隐身性能息息相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英,就是这一科研领域里的佼佼者。多年来,刘英及其团队为满足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天线隐身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天线隐身事业的后起之秀,刘英的成长历程呈现了一幅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报国的精彩侧写。
 

 
刘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线辐射与散射机理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天线设计、电磁超材料设计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共获5项省部级/全国学会级奖励。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刘英

梦想折翼收获意外的热爱
 
刘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翻译官。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刘英被电视上风度翩翩的翻译官吸引,从此暗下决心将来要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为此,她中学时刻苦学习英语,只为圆一个翻译官的梦。1994年夏天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填的第一志愿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可是天不遂人愿。等通知书下来,她发现自己被调剂到了同一所学校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当时刘英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梦想从出入外交场合的翻译官,变成埋头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差异不可谓不大,刘英心中的挫败感可想而知。不过,刘英这个人骨子里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当她了解到电磁波是唯一能够不依赖任何介质进行传播的“神秘力量”,它无声无形、无色无味,即使在真空中也能来去自如,且转瞬即逝时,很快就被神奇的电磁世界所吸引。刘英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陌生的研究领域里。
 
西电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西电仍保留着军事化管理的优良传统,校园学习氛围十分浓厚。那时,西电校园的早晨经常出现令人震撼的一幕。因为学生们早上起得太早,教学楼还不到开放的时间,于是大家纷纷坐在楼下的石凳上读书、背诵。同学们戏称之“石凳文化”。在刘英的记忆里,那时班里的同学从来不攀比物质条件,只比谁早晨起得早、谁学习最用功。从来没有睡懒觉习惯的她,有时早晨一睁眼,却发现早有同学已经把床铺整理好了。
 
西电新生一直都有军训传统。训练间隙休息时,别人往往闲坐聊天,刘英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开始背单词。正是得益于这种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习惯,刘英早早通过了大学四六级,并且顺利通过了托福考试。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学习上的刻苦精神贯穿了刘英从本科到博士的整个求学生涯,并且对她之后的科研工作也有巨大的影响。
 
怀着对电磁波的“偏爱”和对西电的浓厚感情,刘英本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电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也许就在那时,刘英暗下决心,要在电磁与天线领域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刘英

稳健成长学术上一贯出色
 
硕博阶段,刘英先后跟随我国天线领域知名学者龚书喜教授、傅德民教授从事天线与电磁散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在老师们的支持下,刘英得以深入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中,让刘英感到难度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天线近场测量系统的研制。当时,我国天线最早是在室外远场测量。由于室外测量环境差,测量精度相对较低,随着微波暗室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天线测量从室外转移到室内。这一措施虽然解决了室外远场测量精度低、不支持全天候测试等问题,但却带来了室内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大口径天线测试所需要的远场距离的新难题。业界的共识是: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发展室内近场测量技术。
 
在这一背景下,刘英加入由我国著名天线测量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毛乃宏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研究。经过多年攻关,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自主可控的天线近场测量系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在天线近场测量领域的空白。
 
出于对天线隐身研究的热爱,刘英2004年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从事研究工作。谈到留校的原因,她说道:“十年的西电求学经历,让我对西电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之求学期间很多优秀的老师对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也希望能从事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西电在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问题上有着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西电求学期间,耳濡目染之下,我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国家发展需要的技术问题,这将非常有意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老中青三代合影

静水流深踏歌前行二十载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研制的F-117轰炸机群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摧毁了伊拉克空防行动中心、总统官邸和萨尔曼帕克截击行动中心等重要目标。攻击期间,伊拉克军队对F-117轰炸机的到来“毫无察觉”,甚至就在轰炸时,都一直无法确定F-117轰炸机的位置。一时间,举世骇然。
在研究这些军事信息时,刘英震惊之余陷入深思:原来“隐身飞机”对现代化战争如此重要!正因如此,早在读博期间,她就开始了隐身天线方面的研究。“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在提及自己的科研成就时,刘英十分谦虚。她说,研究隐身天线的征程永无止境。针对实际工程需要,刘英对天线隐身设计方法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天线频段从窄带到宽带、天线规模从单元级到阵列级继而到平台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刘英循序渐进,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了从天线隐身设计牺牲天线增益,到天线隐身设计保持天线增益,再到天线隐身设计的同时提高天线增益,突破了天线增益与隐身性能相互制约的瓶颈问题。
20多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一路走来,刘英觉得很充实,因为每一寸光阴里都洒满了辛勤的汗水。除了隐身天线方面的研究外,她在民用天线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刘英和她的团队近年来取得了多项荣誉。她本人先后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她的科研团队也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众多荣誉的取得,是这个青年科学家团队沉潜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水、心血和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指导学生

以人为本管理岗位展长才
 
2017年,刘英在事业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她主动应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重点实验室的第三代领头人。
 
始建于1992年的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专门从事天线与微波技术领域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21世纪初,实验室经历了天线近场测量的辉煌时期后,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期。
 
刘英领导的实验室参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管理体系,进行了奖惩考核管理制度改革,施行以课题组为单元,由课题组负责人独立进行人员、经费分配,实验室最后进行综合考评的办法,形成了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和民主决策、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全体人员地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依据已有的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刘英有针对性地、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致力于打造更加合理的研究人员年龄梯队。目前,实验室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已占55.7%。此外,刘英还非常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定期组织内部学术交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协同创新,形成了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与毕业生合影

春风化雨甘为国家育英才

 
立德树人是现代高校教师最根本的任务,而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刘英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时刻铭记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坚守教学第一线。在日常的课堂授课教学中,一直坚持课前备课。她在课上通过板书、多媒体及样品实物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电磁理论知识有本质上的理解。她的课堂教学既深入浅出,又风趣幽默,总能及时地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理念和方法扩充进来。她擅长将各类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学生眼中,刘英是一个既温和又严格的人,什么时候都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很多学生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有什么苦恼总爱跟刘英唠一唠。不过,生活上特别随和的刘英在科研工作上却十分严格。她对学生的要求极高,考核标准甚至远高于学校的标准。多年来,刘英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但要具备超强的科研能力,更要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奉献精神,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当万物互联时代扑面而来时,我国在天线领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守护国防安全和民众利益,刘英和她的团队决心在天线领域继续奋勇前进,再攀高峰。


西电导航微信公众号

天线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