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当前位置: 主页 > 党建活动 >

传承初心 筑梦天线|记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首任所长马澄波

日期:2022-10-15 16:27 点击量:

编者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较早建立天线与微波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为了传承毕德显、茅于宽、吴万春、毛乃宏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爱党爱国、勤勉务实,信息特色、敢为人先”的西电品质,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出“传承初心,筑梦天线”栏目,讲述西电天线与微波专业奋斗者的故事,以此激励新时代青年教师团结拼搏、勇毅前行,努力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队伍,为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贡献实验室力量。


马澄波:回眸岁月初心在 献身天线奋楫行

——记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首任所长马澄波

 

马澄波教授,原名马步芳,浙江黄岩人,共产党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简称天线所)所长。1955年中学毕业后,保送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电前身)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任电工原理、电磁场理论、天线与电波传播、几何绕射理论、矩量法等多门课程主讲。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弹上天线CAD”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合著《几何绕射理论工程应用》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教研组长、电磁场工程系副主任、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首任所长,1999年退休。

1955年入学照片

马澄波教授从事天线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将智慧和力量都奉献给西电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学员。1955年6月,不到十八岁的我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当时的全军通信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时隔六十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有线系副主任赵荣仁同志,为黄岩中学毕业班作动员报告的场景。赵主任首先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作了说明,指出了军事通信的地位,然后介绍了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的情况,同时特别说明学院是全军通信方面的最高学府,学制五年,接着鼓励大家踊跃报名。我深受鼓舞,当场就报了名。

不久,作为黄岩中学六名保送生中的一员,我踏上了从黄岩奔赴张家口的征程。黄岩是个小地方,直到高中毕业前,我只坐过一次短途汽车,从来没见过火车。师生一行十几人从浙江黄岩中学出发,下了汽车坐火车,下了火车倒汽车,经过五天的辗转颠簸,终于到达了塞外山城张家口。这五天,我是在晕车中度过的,直到躺到了张家口的床上,我依然觉得房子还在不停地打转。

就这样,青春年少的我,跟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一样,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这个选择,将我与共和国的天线事业永远联系在一起。

 

记者:学校军训生活留给您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从东瓯海隅之地来到塞外名城张家口,让我的见识变广了。张家口是北京西北部边关要塞,解放前曾是察哈尓省的省会。在这里,大清河的两支流穿城而过,外长城出口处的大镜门上书有“大好河山”四个著名的大字。在塞外,我对于祖国的辽阔,山川的壮美,气候的差异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同时,这里艰苦的自然环境也让我认识到一定要吃得了苦,要锻炼,才能成长。

初来乍到的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大学生活是从寻找大块有烟煤开始的。学员们住的都是过去的营房。房子都是平房,冬天取暖靠的是壁炉。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物资匮乏。塞外的冬天格外寒冷,普通柴草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为了御寒,学员们只好课后寻找大块的有烟煤。壁炉里熊熊炉火,虽然生活苦了点,但一想到老师的期望和祖国的重托,我的求知欲也像壁炉里的炉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

当时走正步,比现在更严格。一开始军姿走不好,队长就拉了一个高年级班给我们做表演。看人家走的正步踏嚓踏嚓整整齐齐。我们便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班是1953年代表学校参加天安门检阅的老同学。怪不得军姿走得那么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军训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正步走得也相当整齐了。军训培养了学员们端正的态度和吃苦的精神。

 

记者:您当时如何选择专业的?也给我们说说当时记忆最深刻的老师吧!

作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学员,好好学习就是报效祖国的起点,我们需要选择一个专业。在当时,学校仅有三个工程系:无线电系、有线电系和雷达系。我已经认识到,军事级别的无线电通信在国防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正是机缘巧合,我被分配到了无线电系。随后的这段学习生涯,为我投身无线电事业奠定了基础。

张家口学校图书馆

无线电系的学习节奏十分紧张,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非常辛苦。我当时的物理教员是后来西电图书馆的老馆长金有巽。张家口的秋冬季风沙特别大,上课的时候,沙子能直接吹进教室里。那时候有规定,老师上午讲课,下午必须要有辅导,金有巽老师是讲物理的,他负责给我们这一组辅导,辅导的时候,风太大了,当学员们问问题的时候,他就把身上的皮大衣敞开给学生挡风沙,一边挡一边回答同学的提问。我的无线电启蒙,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的。

一次上物理课,金老师向学员们讲到无线电用于照明的浪费问题,见学员们似有不解,金老师便风趣地说:“无线电发射机功率很大,可以做无线电灯,拉一根线,中间接个电灯还能亮,但是咱们不能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就好比把奶泼到空中,张开嘴接着喝”。

一个好的比喻,胜过千言万语。金老师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令我们终生受益。

 

记者:学校刚西迁到西安时,您有怎样的感受与经历呢?

军校紧张和严肃的生活,为我铸下了青春的烙印,也让我对于未来有了无限的憧憬。

1958年8月,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的号召,我随学校开始了西迁之旅。那时候学员们坐着闷罐车赶往西安,晚上就睡在平铺的地板上,中间到达兵站会停一停,让大家透透气。这样走了两三天,终于到达了西安。

初到西安,我就被学校巨大的主楼震撼了,不由得连声赞叹。1958年的时候,在北京十大建筑建起来之前,西安新校的主楼建筑面积在当时还是挺大的。主楼整体洋溢着浓厚的苏式建筑风范,高大的主楼两侧设有配楼,整个建筑从空中鸟瞰,宛如一架战机。


西迁时的主教学楼

我们刚到学校时主楼周边全是农田,在这里发生了西电历史上著名的五楼会战,而我们也在学校不断学习成长。现在的主楼已经成为西电的名片,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主楼历久弥新,见证着西电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到达西安以后,学校对专业、院系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我仍然在无线电系学习。此时的学习生活依然是紧张、活泼而充实的。没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竟然得到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亲切关怀。

那是1958年下半年某天,彭老总在王赤军政委等人的陪同下到阴极车间参观,谢希仁教员领着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向彭部长汇报工作学习情况,此时,我就站在谢教员旁边。谢教员汇报结束后,王政委指着我向彭老总介绍说:“彭部长,他叫马步芳(马澄波原名马步芳)。”彭老总握着我的手,爽朗地笑道:“你这个马步芳可不像当年啊!”。一句话,惹得大伙都笑了,原来彭老总在解放大西北战役中,跟反动军阀马步芳打过恶仗。对于彭老总的玩笑,我只是红着脸,不敢作答。

听完谢教员的汇报,彭部长要参观阴极喷涂。这项操作本来要由两位同学配合,可那位同学因为紧张躲到了别处,于是便由我一人操作全过程,一番操作下来,虽然难免手忙脚乱,但总体还算顺利,没出什么差错,彭老总聚精会神地看完,鼓励我再接再厉,然后笑着离开了车间。我没想到彭老总这么平易近人,彭老总的话,让我感受到莫大的鼓励。

 

记者:西电在天线领域底蕴深厚,您作为天线所首任所长,能介绍一下当时的创办情况吗?

大学毕业后,我便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学校天线方面的力量是最强的,无论是天线理论、电磁计算、天线CAD设计,还是国内首创的天线近场测量,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相关方向的课题涵盖天线专业各个方向。为了学校建设和学科长远发展,在当时天线学会主任茅予宽教授的建议下,决定成立天线研究所。

1987年4月30日,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简称天线所),学校任命我为天线所所长,宫德明、魏文元为天线所副所长,毛乃宏为天线所总工程师。天线所以原602、605、606、607教研室为基础,整合了全校的天线力量,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

作为天线所所长,我一贯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以前,天线进行测试需要做一个很大的载体,并且工作量非常大,我带领的团队,用几何绕射理论和矩量法对天线在载体上进行仿真计算,与现实性能非常吻合,有了这个仿真工具后,就大大减少了测试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当时,这项技术填补了大型载体的天线设计仿真空白。后来,我带领团队承担航天部“弹上天线CAD”项目,再次取得重大成果,该项目最终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俗话说,教研相长。科研之余,我还带领众人编写教材和讲义,结合国内外科研现状,合著的《几何绕射理论工程应用》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校,我主讲电磁场理论、天线与电波传播、几何绕射理论、矩量法等多门课程,常被邀请到兄弟学校讲学,在当时,我成为国内仅有的几位能在全国讲述几何绕射理论的专家之一。

马澄波、毛乃宏给李强部长汇报天线所取得的成果

马澄波教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自天线所成立后,技术创新一直引领着国内天线事业的发展,这也为后来获批的“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国内天线学科和天线测量事业的引领者。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做科研的一些情况?当年科研条件有限,您在工作中也有很多辛苦经历吧?

科研工作的危险无处不在,需要科研工作者必需具备冒险精神和忘我精神。

我曾参与过秦岭大熊猫无线电跟踪项目,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秦岭的山路异常难走,开车上下山都是生死的考验,一次乘车下山,拐弯时一个后轮挨不到地,另外三个轮子也刷刷打滑,情况十分危急,后来总算万幸平安通过,一出秦岭到了周至,同行几人异口同声大喊:“我们活着回来了。”可不是嘛,倘若有一处土松得厉害,车子就掉下去了。尽管前路危险莫测,我们却从不言苦,从不畏缩。我带领团队,在秦岭的茫茫林海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成功完成了大熊猫无线电跟踪项目。

还有一次,是在上海做天线风力实验,因为长期操劳,我感觉体力不支,竟然一头晕倒在水泥台阶上,磕掉了四颗牙齿,醒了爬起来一看,满脸都是血,事后怕家人担心,我特意嘱咐同事:“千万不要告诉我爱人。” 

 

总    结

 

马澄波教授为人公正,处事有原则,是同事们心目中公认的长者。他强调团结,为了天线所的发展,他积极争取课题,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从不首先考虑个人。他重视人才培养,尤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他积极帮助青年人确定科研方向、申请项目,为青年人的成长倾注了无数心血。

在马澄波教授的领导下,天线所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多项科研成果为国内首创和领先水平。面对荣誉,马澄波教授总是把年轻人的名字放在前面。

多年来,马澄波教授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为西电天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务实诚恳的工作作风也为后辈学者做出了表率。一旦认定了天线事业,便是终生挚爱,哪怕前方沧波万里,也要奋楫笃行。回眸往事,马澄波教授对当年的选择不曾有过丝毫怀疑和动摇。在他的心目中,西电这所英雄的学校永远是他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归宿! 

 

参考资料:《马澄波:西电学员生活点滴》、《马澄波教授追忆西电往事》

通讯员:李延平 刘昕雨 李桦
审核:张严锋

 


西电导航微信公众号

天线所微信公众号